技术分享
宋江父亲宋太公?宋江和宋清
有一件怪事,宋江出逃是和兄弟一起走的。就案子本身来说,宋江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,凭他的本事,这事完全能够摆平,他出逃有必要带着弟弟宋清吗?宋清和案子没有牵连是肯定的,官家连宋江都不肯捉,难道会难为宋清吗?宋江的外号很多,其中有一个叫做孝义黑三郎。古人有句话叫做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,那意思是说,尽孝要在父母身边侍候。
比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当中的那个聂政,人家给了他很多金子让他干一件事情,但他没有答应,为什么?就是因为,这些金子哪怕是能找十个人为他照顾母亲也不能替代他本人,因为孝顺是他的事情,别人不能替代。等到母亲去世了,聂政马上就把这件事办了。在他看来,孝已尽,该尽义了。
宋太公的身边只有宋江兄弟两个,两个人一块儿出逃,谁来对父亲尽孝?不把兄弟想方设法留在父亲身边,宋江这样做,还是一个孝义黑三郎吗?宋江临走,把日后官司怎样处理给父亲说得一清二楚,说明他的思维非常清晰,不是一时思虑不周带走了宋清。那么,宋江为什么要带走宋清呢?
这是一种规避官司的需要
宋江只有兄弟两人,也就是说,宋太公只有俩儿子。宋江不是三郎吗?那老大老二是谁?这有两种可能:一种是老大老二还没有到娶妻年龄就已经死了,宋江这个老三,实际上就是长子;另一种就是宋太公还有兄、弟,他们的儿子比宋江大,宋江在这些兄弟中排老三,实际上是他的大儿子。
比如说宋江、宋清兄弟两个每人生有一个儿子,宋太公活着还没有分家,那这两个孩子在这个大家庭当中是老大和老二,而在各自的父亲名下实际上都是老大。这种情况还反映在阮氏三兄弟身上,他们排行分别是二、五、七,可是却交代明白是一母所生。直到今天,这种排列方法还有。这只是说明,宋太公眼前只有两个儿子。
宋江和宋清出逃,表面上看,官司追究的是宋江,宋清可以出面问个路,露面联系住店事宜,但实际上宋清并没有起作用。一路上,宋清只说了一句话,那就是建议哥哥先投奔柴进。就是这样一个建议,事前宋江已经和朱仝说过,宋清说出来以后,宋江说,他也是这般想的。
因为在案件初期,官府追捕的紧,兄弟两个根本就不敢走大路,住大店。也就是说,张贴捉拿他们告示的地方宋江是不会走的,因此书中说他们是“吃癞碗,睡死人床”。这样一来,宋清也没有什么作用,真正是徒添了一份路途开销。
那么,宋江为什么还要带着宋清一起出逃呢?实际上,这就是官司的需要,按照古代的那个办案程序,宋江不得不这样做。宋清和宋江一起出逃,有利于规避官司。因为不知道真凶逃亡何处,和凶手有直接关系的人也没有了下落,这有利于案件较快成为悬案积案。
像宋江这种杀人案件,属于重大刑事案件,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“限期破案”的案件,假如这样的案件积压太多,势必影响到一个官员的政绩考核。对于这样的案件,破案的标准就是捉拿到案犯,并将案犯“绳之以法”。既然是否捉到案犯是破案的标准,那么,负责这件案子的官员就必须要捉到他。
假如一时捉不到,他就要想尽一切办法,动用一切手段捉到。比如说晁盖那个案子,不管是朱仝、雷横放了晁盖,还是晁盖凭本事逃走了,但晁盖逃走是很多人都看到的,这与邻居何干?难道抢生辰纲这种事情晁盖还会让邻居知道?
但是,这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办案的一种方式,所以,朱仝、雷横捉不到晁盖就捉拿邻居回去交差。结果这邻居还真的有用,他提供了一个线索,晁盖庄上还有庄客!于是,知县再差人,把庄客捉来,不说,往死里打,打熬不过,只得招供,还有石碣村里的三个姓阮的。
到这个时候,案情已经清清楚楚,郓城县的职责已经完全尽到,剩下的就是缉捕晁盖等人。又因为缉捕任务是州里的,所以,不知情的“邻居”在宋江的周全下回家,知情的庄客交给了何观察带到了州里。
按照同样的逻辑和办案习惯,捉拿不到宋江就应该捉拿宋清。宋江不是已经出籍了吗?的确如此。但是,一个邻居都可以捉来,一个亲兄弟不是更应该捉来吗?不管你时文彬知县如何地曲意维护宋江,有一个懂得法律的张文远在,宋清要是能够大摇大摆的出现在办案人的视线中,你就必须到县衙里去。在张文远的监督下,你时文彬还必须就得审一审,如果再追得紧,这刑具也得多少使用一些。
对于这种事情,宋江当然是“门儿清”。不仅宋江,他的老爹也很清楚,所以,他说宋清到邻村去了,不在家。等到朱仝、雷横回到县里,这话就变成了“宋清已自前月出外未回”,这就是说,这个人既和杀人无关,又不可能带来。由此我们又知道,当这个案子真正进入陈年积案,没有人再认真追究的时候,宋清没有什么事儿了,宋江让他提前回到了家。
封建社会的法律是“有罪推定”,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只要找出罪犯就行。假如一个案子不能确定罪犯是谁,可以把很多怀疑对象一一拿来,一个个进行拷打,只要招供,就算结案。就像宋江这案子,时文彬原本是想做成在唐牛儿身上,也对他动了刑,无奈这唐牛儿至死不认,他也没有办法。如果宋清不逃走,一旦进了衙门,苦头总是要吃一些的。所以,宋江要带着他一块儿走
宋江坑了梁山?被宋江吴用骗上梁山的好汉
说到梁山,我们常常想到的是“逼上梁山”这个词。逼?被谁逼的?是被官府逼的,是被无良的贪官污吏逼的。《水浒传》一开始,林冲雪夜上梁山,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。
但是,真正被官府逼上梁山的有几个人呢?我告诉你,真心不多。仔细数一下,被宋江逼上梁山的人,竟然比官府逼上梁山的人还要多。据不完全统计,有十二个人。
要说这个宋江,为了让人落草为寇,也不跟你打招呼,问你愿不愿意,而是直接上阴谋诡计,而且可以说是不折手段,无所不用其极。
网络配图
比如朱仝,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一个好人,结果呢?为了拉他入伙,吴用指示李逵做出了整本《水浒传》中最龌龊的事情,把一个年仅4岁的小孩子给劈死了,简直就是灭绝人性啊!
【朱仝】
还有安道全也是一样,你不是不想上山吗?那好,把你想好的娼妓给杀了,再赖到你的头上,看你还上不上山?!梁山好汉做事情,就是这么无赖!
再说卢俊义,好好的一个员外也,不招谁也不惹谁,纯粹就是宋江为了消除内部对他的潜在威胁而要他入伙,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各种设计各种套路。好好一个太平员外闹得家破人亡、妻离子散,真是把人往死里整啊!
【卢俊义】
再说个躺枪的,“金枪手”徐宁。徐宁是禁军金枪班的教头,林冲的同事,武功自然是不差的,和董平能打成平手。《宋史·兵志》称,京都殿前、侍卫二司统领禁军,“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”。按诸班直分十五个等级,金枪班位于第九,是皇帝的一支侍卫亲军,徐宁也因此“常随宝驾侍丹墀”。
徐宁用的兵器叫钩镰枪,这是一种奇门兵器,在历史上使的人不多。在后来的《说岳全传》中,岳飞的部将张显使的也是钩镰枪。张显的师父是周侗,当时的三大顶尖高手之一,东邪黄药师这样级别的,卢俊义和林冲都是周侗的弟子。
【徐宁】
和早期的林冲一样,徐宁虽然官职不高,但家境也算是小康,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。没想到就活得这么低调的一个人,居然也被宋江给看上了。我跟你说,被宋江看上的男人,没有一个跑得了的。
宋江派出两个人去“劝”徐宁入伙。一个是时迁,一个是汤隆。汤隆是徐宁的表弟。要我说,这样的表弟还真不如没有的好!骗徐宁上山的诡计全是他想出来的。
徐宁的家底汤隆最最清楚了。老徐家有祖传的宝贝,一副宝甲,名叫“雁翎圈金甲”。俗话说得好,英雄爱宝刀,将军爱宝甲。徐宁对这副宝甲喜欢得不得了,见了宝甲比见了老婆还亲。所以,只要把宝甲给弄到山上来,还怕徐宁不上山吗?
网络配图
宋江听了有道理,于是就派了时迁和汤隆出马。他派这两个家伙出马,显然压根就没打算和徐宁谈谈上山的事情。
时迁先在徐宁家附近踩点,而后经过望风、埋藏、潜伏、换位、吹灯、盗甲、口技等一系列步骤,神不知鬼不觉的盗出宝甲。
【时迁盗甲】
这以后,徐宁就被梁山好汉们牵着鼻子走了,一路被汤隆骗到山东境内,然后被乐和用蒙汗药迷倒,连夜送上了梁山。为了怕徐宁在梁山上住得不习惯,想家,宋江还派人把徐宁的家眷给接到了山上。还让汤隆身穿圈金甲,冒用徐宁之名,在途中劫取财货。这是把徐宁的退路堵得死死的。你必须跟着我干,不干也得干!
宋元时期的《大宋宣和遗事》中,徐宁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。同时期龚开的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中,徐宁亦在其中,赞言为“金不可辱,亦忌在秽。盍铸长殳,羽林是卫”。
网络配图
这两部作品,被认为是《水浒传》的两个源头。事实上,在元代的时候,元杂剧里面就有不少的水浒戏,比如《梁山七虎闹铜台》、《鲁智深喜赏黄花峪》、《王矮虎大闹东平府》等剧目中都有徐宁的戏码。而在《争报恩三虎下山》这部戏中,徐宁是剧中主角之一,已作为梁山好汉出场。他绰号金枪教手,使点钢枪,是梁山排第十二位的头领。这些元杂剧,为《水浒传》的创作,也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。